我们面临的困境意味着,谨慎的平衡是必需的。
在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前,工人、职员甚至中学生都参与了疯狂的股票交易。风险的根源是问题丛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投资者和评级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公众和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风险-收益失衡。
从哲学上讲,陆克文先生的逻辑也不能成立,扑灭澳大利亚山林大火和管理悉尼歌剧院毕竟不是一回事,不可能遵循同样的原理。官员的利益和经济活动的结果基本无关,决策错了不必负责,对了也没有什么奖励。尽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一定的制度保证,但仍不可能完全摆脱政府的影响,金本位或者固定规则提供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世界各国政府在当前的金融救援中,多以维护信心为目的,它们没有看到,恢复信心的关键是恢复微观经济单位的财务健康。先制造一项莫须有的罪名,给自由主义经济学贴上小丑或奸臣的脸谱,再将公众的不满与失望引向这个假想敌,接下去进行的是道义而非学理的审判,反正公众已找到泄愤的对象,不再关心事实的真相与逻辑的严密了。
从1933年开始实施的罗斯福 新政并未结束大萧条,新政下的财政开支虽然大幅增加,但没有显示出扭转乾坤的刺激作用。以金融为例,全国80%的中小企业没有金融服务,对7亿农民的金融服务基本上是空白。第三种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与这场世界金融危机并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
中国没有美国那种大面积的房贷断供,没有明显的信贷链条的断裂,没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倒闭破产。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现象,就是这种生产过剩危机的端倪。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就是这种看法。我说的外部因素当然是世界金融危机,即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外部需求减少,外部订单减少,出口困难。
应当看到,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经济危机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危机,与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是不一样的。二是以为就中国本身的发展来说,这次的危机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而且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
西方发达国家在两次大战之间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才真正完成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其间要解决消费信贷、城市化、中产阶层发育、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一系列问题。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没有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早在2005年就会进入传统市场经济式的生产过剩危机,新全球化使中国面临的危机得以迟缓,但也在被推迟后以更大的程度出现。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直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有两种误解。但正如此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生的过程那样,这个转型是相当艰难的。
第二,原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正在酝酿中的中国生产过剩危机。就危机原发地美国本身而言,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特别是金融危机转化为经济危机之后,由于信贷紧缩,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恶化,才出现了生产过剩的问题(美国大量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是建立在信用消费的基础上)。中国股市的大幅度下跌,从时间上看似乎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但两者实际上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为中国股市在2007年10月跌势开始的时候,尽管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发生,但其世界性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还没有发生。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转不过去,核心的问题是内需和市场的问题,而金融危机给中国出口造成的困难,恰恰是击在我们的软肋上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进入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至少是有差异的看法。
这两种误解将会导致我们对今天和将来的一些重大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转型期的非常规发展过程。
当然,这种变化也许是在几年之后。截至目前为止,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的金融产生严重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在中国几乎都不存在。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与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没有关系。尽管如此,直到目前这个问题并没有到达一种很严重的程度,并不是其经济危机中的主要问题。即使中国的问题是由美国引起的,但美国的问题也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二是为了表明,将这两个因素加以区别,注意到两个因素各自的逻辑,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经济问题。
而内部因素具体指的是,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的过程,而这个转型迟迟转不过去。第二,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
我个人的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出现,是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产物,换言之,是内因和外因这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产物。一是以为这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插曲,插曲总会过去,一旦插曲过去,一切又可以回复往常。
他指的主要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旧的发展方式中的问题日积月累。也许更确切地说,是中国本来正在酝酿一场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转不过去而形成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由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阻断了避免这场生产过剩危机的出口,从而引爆了中国的生产过剩危机。
在面对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尽管这次经济危机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但美国的问题不一定是中国的问题。如何看待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问题,首先取决于如何判断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说,中国有经济危机吗?不就是美国不买中国的东西了吗?这种观点的意思是说,目前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是出口困难,而出口的困难与其说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如说是前一段错误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即人民币贬值的货币政策。第三,生产过剩危机将会是我们今后要不时面对的一个问题。
现在就是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了。因此,即使是没有这场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也会出现问题。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Thslping@263.sina.com 来源:经济观察报 进入 孙立平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华尔街风暴 中国经济 。在对目前中国经济的讨论中,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最多的
第一种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问题就是由世界或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但在30年后的今天,这种非常规发展过程将会逐步转变为一种常规的发展过程。
对于生产过剩危机形成的原因,特别是对其周期性发生的原因,尽管人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笔者则主张,生产过剩危机是耐用消费品时代特有的现象。这是我们分析这次危机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前提,而对经济危机社会后果的讨论,也必须建立在这样一种前提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危机的发生,会取决于许多可能的引爆因素。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就是这种看法。
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没有新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早在2005年就会进入传统市场经济式的生产过剩危机,新全球化使中国面临的危机得以迟缓,但也在被推迟后以更大的程度出现。而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则不一样。
截至目前为止,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的金融产生严重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在中国几乎都不存在。当然,这不是说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与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没有关系。
如何看待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问题,首先取决于如何判断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这场危机的原发地美国,危机发生前几乎没有任何生产过剩的迹象,相反倒是消费过旺。